 
	| 时代奔涌,人才为楫——第二十一届中国企业教育年度大会侧记 | 
| 发布时间:2025/10/30 访问人数:4次 | 
| 十月合肥,秋意正浓。滨湖之畔,一场关乎中国企业未来、教育发展命脉的思想盛宴,正徐徐展开它的壮阔画卷。 2025年10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企业教育年度大会暨“2025AI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此间举行。这不是一次寻常的行业聚会,而是一次在时代巨浪前的集体瞭望,一次关于“人”的价值重塑与未来定义。 一场关乎未来的“人才宣言” 开幕式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侯云春的致辞,为大会定下了思想的锚点。“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更是重塑竞争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声音沉稳,却如重锤击鼓,叩响在每一位与会者心头。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协会总顾问马培华随后登台,他以“人才驱动创新,共筑高质量发展新生态”为题,将“人才”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为可触摸、可塑造、可激发的“新生态”。他指出,在AI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人的创造力、协同力与价值观,依然是机器无法替代的终极壁垒。 
	 那一刻,全场肃然。台上是思想的灯塔,台下是两千多双专注的眼睛——他们来自大江南北,是政府官员、企业领袖、人力资源掌舵者、培训实践家。他们汇聚于此,不仅仅是为了聆听,更是为了寻找那把在不确定性的迷雾中,能够开启确定未来的钥匙。 思想碰撞的“四重奏” 大会设置了四大平行专场,犹如四条奔腾的思想之河,在同一个入海口激荡出智慧的浪花。 在“培训创新实践专场”,中国兵器人才研究院王玉璞强调,通过分阶段、精准供给的培训模式,结合党性锤炼与实践锻炼,培养强军兴企的兵器企业家。中车四方曹晗介绍了“三层五类”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岗位赋能、素养赋能等举措,锻造大国工匠方阵,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科航天葛壁漠提出“全域协同与精准育才”理念,通过构建人才生态链,精准引才与科技赋能,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建华控股郝中宇分享了高管淬火计划,围绕战略、组织、运营及领导力,通过训战结合提升高管能力。国网上海电力杨玉璨则展示了“数据赋能,全链共通”的高端人才协同培育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变。这些实践为企业人才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他们的讲述里,有车间的机油味,有实验室的严谨,更有将个人技能汇入国家战略的豪情。 
	 
	 
	 
	 
	 “智能学习生态重构专场”则充满了未来感。掌阅科技梁欣桐提出,通过AI重构内容为能力模块,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助力央企构建智能学习生态。量子教育时秀丽介绍了“学用赛一体”AI人才培养新范式,以优质内容与混合学习项目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华生集团石静展示了AI驱动的组织效能提升项目,通过战略共识、岗位穿透等设计,实现人才与业务双提升。骑士探索张安熏则聚焦数智化党建,以“智活云”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提升党建学习效率与效果,实现降本增效。各位专家的分享,共同描绘了AI在企业教育中的多元应用与深远影响。我们仿佛看到,一条由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教育新干线,正呼啸着穿过传统培训的疆域。 
	 
	 
	 
	 
	 
	 
	 培训项目设计专场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陆旸教授,围绕新质生产力,提出“11233”专家型人才队伍建设模型,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国船舶集团党校培训总监董卫民,分享领导力提升“学以致用五步法”,通过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精准提升领导力。天津港职工培训中心主任刘辉,介绍天津港内训师孵化工程,推动内部知识共享迭代,构建特色内训体系。冠英语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刘畇呈,展示AI+英语高效学习模式,利用AI技术提升学习效率,实现英语学习的个性化与智能化。 
	 
	 
	 
	 
	 
	 
	 培训资源共建专场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党校丁磊则提出科学评价企业人才发展服务商的体系,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A.O.史密斯产业学院运营经理胡晨浔介绍了学院从0到1的打造过程,强调全链路培训体系共建与行业人才生态构建。扬子江药业集团封留才分享了集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下的人才培养策略。电子工业出版社张思辰探讨了数智融合下产业人才培训资源共建的创新生态与路径,强调集合力打破企业人才培训困境。 
	 
	 
	 
	 
	 
	 
	 而在“安徽省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专场”与“江苏省数智产教融合发展专场”,区域经济的特色与人才战略的精准布局相得益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理论到实践,产教融合的路径被一次次描绘、拓宽。特别是张以河院士教授指出,AI技术能加速新材料研发,产教融合是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壁垒的核心,高校与企业需深度合作,共享资源,促进知识流动与技术迭代。 
	 
	 
	 
	 
	 
	 
	 
	 
	 张以河院士 闭幕式上,深空探测实验室副主任、纪委书记兼人力资源部部长黄方阐述了中国深空探测成就与展望,强调实验室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战略作用,特别指出其在人才发展创新实践上的成效,包括聚才、育才机制,为产业升级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人才与科技支撑。 
	 科大讯飞副总裁、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方明强调,智能时代以大模型为关键,通过AI+各行业应用实现降本增效与业务赋能,引领产业升级,构建新质生产力,释放想象力,共创美好未来。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曹杰围绕围绕大语言模型等系统应用,讲述AI发展史,介绍大模型关键技术及其在招聘各环节的应用,指出其将推动招聘向多模态、全流程智能化、行业专属化变革。 
	 标杆的力量与蓝皮书的重量 大会的高潮之一,是《中国企业培训蓝皮书XVII》的首发。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负责人李春伟亲自解读。这本沉甸甸的蓝皮书,已走过十七年,它不再仅仅是一份行业报告,更是一部中国企业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奋斗史”和“方法论集成”。 与之交相辉映的,是隆重的年度发布暨颁证仪式。当那些在人才培养领域默默耕耘、卓有建树的先进单位与个人,从领导手中接过证书时,台上光芒汇聚,台下掌声雷动。这光芒,是荣耀,更是标杆的力量;这掌声,是祝贺,更是见贤思齐的决心。他们,构成了中国企业人才发展史上最亮的星河。 AI赋能与人文回归的双重奏 在主题为“智启新程”的演讲中,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指出,数字化转型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生态的重构,是组织心智的革命。科大讯飞副总裁方明则用其企业的实践告诉我们,AI与人才不是取代关系,而是共生共荣。 然而,在所有的技术讨论之外,一个共识愈发清晰:越是技术狂奔,越需要人文的锚点。无论是深空探测实验室探索宇宙奥秘的雄心,还是南钢集团在钢铁洪流中培养数字化人才的执着,其内核,依然是对人的潜能无限的信任与激发。 当三天的议程落下帷幕,当人群散去,滨湖的夜色重归宁静,一些画面却长久定格: 是那位来自东北的集团学苑常务副院长,在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下AI驱动的组织效能提升路径;是几位培训管理者在茶歇间隙,为同一个难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是闭门会议上,各地协会负责人为推进区域人才评价合作而达成的坚定握手。 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更具活力的开始。正如那本蓝皮书所记录的,正如那些获奖者所代表的,中国企业的教育之路,正从“培训”走向“赋能”,从“成本”走向“投资”,从“支撑”走向“驱动”。 时代奔涌,唯人才可为楫;前路壮阔,待教育再扬帆。这场大会,便是那扬帆时,最有力的一阵风。 |